|
|
头壳(脑袋) |
头皮(头屑) |
面珠墩(脸蛋儿) |
酒凹(酒窝) |
下爬(下巴) |
眼(眼睛) |
眼眉(眉毛) |
眼核(眼珠) |
耳仔(耳朵) |
耳屎(耳垢) |
大牙(槽牙) |
鼻哥(鼻子) |
鼻哥窿(鼻孔) |
身子(身体) |
心口(胸口) |
膊头(肩膀) |
毛管(毛孔) |
罗柚(屁股) |
手板(手掌) |
手瓜(胳膊) |
脚(脚、腿) |
背脊(脊背) |
尾龙骨(尾骨) |
肚腩(小肚子) |
睇医生(看病) |
驳骨(接骨头) |
联针(缝针) |
埋口(合口) |
执药(抓药) |
燥火(上火) |
好翻(好了) |
唔精神(不舒服) |
冻亲(着凉) |
头赤(头痛) |
打冷震(发抖) |
打噎(打嗝) |
呕血(吐血) |
浊亲(被水呛着) |
心口翳(胸闷) |
豆皮(麻脸) |
血压高(高血压) |
落晒形(憔悴不堪) |
病猫(病鬼) |
生萝卜(长冻疮) |
热痱(痱子) |
痕(痒) |
黐线(神经失常) |
发羊吊(发羊角疯) |
盲佬(瞎子) |
甩皮(脱皮) |
损(破) |
香港脚(脚气) |
撞聋(听觉不灵) |
作呕(恶心) |
肚屙(拉肚子) |
滞(消化不良) |
身庆(身体发热) |
咳(咳嗽) |
焗亲(中暑) |
晕酡酡(晕乎乎) |
|
|
|  |
 |
三、“如何更快地学会粤语?”
多听、多说,掌握粤语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。
一、多听:书店有粤语学习教材配光碟(或磁带),买一套每天听。逛市场或商店时,留意身边人们的对话,努力听懂,时时处处为自己创造一个语言环境。 (若当地书店没有相关图书可以到当当网购买)
二、多说:像学一门外语一样,先从日常会话开始,每天学三句(不必多,运用循环学习法,即每天学三句新的话,学新话前先复习昨天前天的三句),学了就用,不怕笑,因为别人笑是一种善意的笑,这时你正好问人家哪里说错了,立即改正。
三、掌握粤语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:粤语和普通话都是汉语,其声母、韵母、声调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,掌握了二者之间的对应规律,学习就事半功倍。一般说来,粤语的声、韵、调的数量都比普通话多,就是说在普通话中同一个声母的字,在粤语中可能分为两个或三个声母,如普通话声母为 k 的字,在粤语中分为 k、f、h,如“靠、亏”声母为 k,“苦、阔”声母为 f,“空、康”声母为 h 。韵母、声调的情况也如此。粤语有9个声调,要注意普通话的某个声调等于粤语的哪两个声调。
总之,语言是一中技能,不是光靠理解所能学好的,要多听、多说,尤其是多说哦 |
|
|